地名查询网

首页 > 地方人物 > 福建 > 厦门历史人物介绍5

厦门历史人物介绍5

更新时间:2023-12-30

  邱炜羈(1874~1941年),原名德馨,字羈娱,号菽园,晚年自号星洲寓公,海澄县新垵(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父丧,赴新加坡得遗产百万余元,成为巨富。他无意仕途和经商,为人豪放,倜傥不羁,喜诗词,与国内许多著名文人学者及社会活动家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丘逢甲等都有交往,成为南洋华人文坛领袖。以诗文会友,先后创设丽泽社、乐群文社、道南文社,主持会吟社。光绪二十四年,独资……[详细]
  陈粹芬(1873~1960年),又名香菱,厦门集美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生于香港。父为中医。她排行第四,人称“四姑娘”或“陈四姑”。光绪十八年(1892年),她经陈少白介绍认识孙中山。出于对孙中山的崇拜,自愿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照顾孙中山的起居饮食,身兼护士与卫士,无怨无悔地与孙中山共同生活了10多年,过着流离转徙、担惊受怕的日子。辛亥武昌起义前孙中山蛰居日本期间,她以妻子的名分掩护孙中……[详细]
  曾江水(1870~1941年),字右甘,祖籍厦门,出生于马六甲。19世纪末,在马六甲开设“承龙发”号,首先经营橡胶业。以后又投资马六甲武吉亚沙汉和新加坡杨厝港种植3000英亩树胶。引种成功后,将树胶种植扩展到芙蓉和彭亨两州。20世纪20年代,由于橡胶制品的广泛运用,促进了树胶种植业的发展,很快成为马六甲首富。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倡办华文教育。民国元年(1912年),捐赠1.75万元参与创办马六甲培……[详细]
  黄庆元(1870~1937年),又名黄榜,字世金。祖籍泉州,出生于厦门。早年受私塾教育,年轻时在厦门富商黄书传的仁记洋行当伙计,受黄赏识并资助其经营“建源钱庄”。后相继创办建记行、建源行等,业务鼎盛,在厦门工商界占有相当地位,因而出任厦门参事会会长、厦门商务总会协理、会长、厦门市政会副会长、厦门“三堂”(慈善机构)董事及厦门鸿麓学校、厦门同文中学董事长。五四运动时,曾率厦门商会支持学生爱国行动,以……[详细]
  林振宗(?~1923年),同安县灌口(今属厦门杏林区)人。早年在家乡当木匠,19世纪末往缅甸谋生,先做建筑工人,后有所积蓄,成为营造商,逐步发展到在仰光开设协德号,拥有10多所锯木厂。同时经营航运,购置“双春”、“双安”、“双美”等轮船,川航于仰光与厦门、汕头、香港、新加坡之间。并曾作为英商BOC煤油公司的缅甸总代理,将该公司在缅甸仁安羌油田开采的原油,运至仰光提炼,再分销各地。在其总代理权被收回……[详细]
  陈迎来(1869~1950年),厦门人。清光绪十年(1884年)随族亲南渡菲律宾谋生,初在亲戚店中当学徒,省吃俭用,年积月累,6年后自营布店。33岁时,与侨商宋圃合办馨泉酒厂,苦心经营,业务蒸蒸日上。其后,酒厂改组,由他独资经营。民国13年(1924年),收购马尼拉一家由西班牙裔开设的酒厂,并买断该厂酿造“仙米迄”白酒的专利,从此宏图大展,成为菲律宾最大的酿酒厂。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该厂产……[详细]
  林霁秋(1869~1943年),厦门人,自幼入黉门,擅长文学,亦精书画、金石,尤酷爱南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考上秀才。光绪二十一年,受聘为厦门海关“汉文文案”,俗称“师爷”。工余常到“集安堂”等南乐社与弦友唱和同乐。鉴于南音教学多靠口传心授,曲本零散,不成系统,即立志编纂南曲大全。他辗转于民间,遍访闽南各南音社团和与南音有关的梨园戏、高甲戏班、社,广泛搜集曲本、戏文和有关资料,历时10余载……[详细]
  周殿熏(1867~1929年),字墨史,号曙岚,同安县人。弱冠进县学(秀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聘为玉屏书院大董,主管书院行政。光绪二十三年与兄殿修同中举人。光绪三十年起,兼任地方慈善机构“同善堂”总董。光绪三十二年,与刘培元、叶大年等创办官立厦门中学堂,光绪三十四年,任厦门中学堂学监兼教员。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廷令各地保送优秀学子入京会考时,获殿试一等,被授吏部主事。未几辞官回……[详细]
  洪鸿儒(1865~1953年),字晓春,号悔羆,同安县马巷窗东乡人。清末在厦门洪本部开设源裕商行经营粮食生意,由于为人公正诚实,得到南洋各地侨商的信赖,虽然资金不多,商号仍得以发展,逐步兼营信局、进出口、钱庄和汇兑业务。辛亥革命厦门光复,社会治安混乱,地方人士组成“保安会”,他出任副会长,组织“保安团”日夜巡逻维持治安。他关心教育事业,在家乡创办窗东学校,收容贫苦农民上学,为家乡培养人才。在厦门,……[详细]
  吕罽(生卒年不详),字渊甫,号默庵,厦门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拔萃科考试,获朝考一等,原授官州通判,因母亲年老请求改授教谕一职。随即考取举人,所作文章选送皇帝阅览,一时广为传诵。他从小孝顺,其父曾患痰症,医生说竹沥可治,他怕夏天竹沥易干,大清早便进入密林之内砍竹取沥,手足长茧开裂,仍坚持数月。平生廉洁自持。吕氏家族有一富商曾想为他捐买官衔,他婉言谢绝。他曾经将教书所得数百两银子寄存在某……[详细]
  林推迁(1864~1923年),字宝善,海澄县海沧(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少时家贫,年轻时南渡马来亚,勤奋自学,通晓华文、英文和巫文。初操舟业,以勤俭达小康。改为经营航运后,在马来半岛东海岸的丁加奴和新加坡之间转运货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自创瑞兴盛轮船局,购置多艘轮船,开辟新航线。同时在丁加奴开垦大农园,种植椰子和橡胶。他为新加坡洪门会“义兴帮”首领,性格沉毅,好任侠,常为人排难解纷,……[详细]
  杜四端(1859~1940年),原名正,字德乾,号四端,同安县马銮乡(今属厦门杏林区)人。自幼聪颖,志行坚卓,以孝友闻。因家贫,未成年即前往香港习商。起初受雇于人,为助理会计,工作勤奋。港地习尚奢侈,而他生活俭朴,不沾染坏习惯,因而得到社会的推崇而信用益著。于是乃自创“杜端记行”,经营进出口贸易。以精通经济讯息和信用卓著闻名,营业蒸蒸日上,渐成巨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约同本村的杜来瑶等……[详细]
  林祥玉(1854~1923年),字荆壁,厦门人,少时随厦门南曲著名乐师林征祥(绰号吐目祥)学艺,在严师精心培育下,未及成年已在南曲艺坛显露头角。清同治年间,弃商改业曲师,先后在东阳阁、集安堂等南曲馆任乐师,招生授艺。他自编教材,对生徒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清末民国初,蜚声海内外南曲界的许启章、林霁秋、黄韫山、陈江渠、陈万舍等名师都出其门下。民国6年(1917年)秋,台湾台北茶行公会会长陈朝俊礼聘集安……[详细]
  王步蟾(1853~1904年),字金坡,号桂庭,厦门人。少时聪颖过人,凡参与猜谜均无不中,人称神童。每应府县试,名列前茅。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学使孙毓汶擢其为秀才拔萃第二名,光绪二年(1876年)省考获优等。光绪五年,中举人。精研经史,诗文高雅,富有民族气节。清末,兼究时务。一度被派为闽清县教谕,旋归厦门掌教禾山和紫阳书院。厦门学界知名人士叶大年、陈纲、周殿薰、李禧等人皆出门下。光绪二十五年……[详细]
  叶豆仔(1845~1942年),女,又名斗姑,同安县人。40岁得祖传治疗儿科病症及放筋疗法的图文手稿和中医验方手抄遗稿。擅长配制各种药散,治疗小儿时行热症、惊风、白喉、麻疹、“猴损”(重症消化不良)、黄疸等危重病症。对“尸厥”(休克)患者有独特的疗法。民间尊称“先生妈”。时鼓浪屿工部局闻其“起死回生”治疗事例,曾派员赠挂牌匾,她名声大震,求诊者络绎不绝。她对贫穷患者均施医赠药,秉此宗旨,终其一生。……[详细]
  冯大揖(1831~1912年),字作舟,厦门人。祖辈行医,承其父传授喉科秘方,毕生行医。患者不论贵贱,悉心诊治。曾有邻女偶患喉疾,咽喉暴肿,其他医生断为难治,求诊于他。他闻其咳声,亦认为是症危,便纵步旷野,掇叶数茎,嚼而与之,服3次旋愈。光绪年间,福建水师提督彭纪南奉命渡台校阅,归途喉肿,急召他诊视,一剂而愈,此事曾名噪一时。其精心配制喉科通用药散,方便实用,疗效显著。……[详细]
  李鼎臣(1830~1911年),字梅生,以字行,同安县人。弱冠入县学,进秀才后即不屑科举之学,移居厦门草埔尾,设私塾招收学生授课,以维生计。他在教学之余,精研数学和音韵学,尤其是对音韵学的钻研,孜孜不倦。他阅读大量的古代韵书、地方韵书,吸收了传统音韵学和方言韵书的成果,吸收满文注音和外文拼音的方法,提出汉字改革的主张,创造拼音字母36字,称为“新字”,让妇人孺子便于读书识字,学习文化。他的“新字”……[详细]
-念 []
  -念(生卒年未详),字懋勋,世居同安塘边,以耕读传家。曾祖必魁精岐黄术,家人虽多业医,然其秉性信实好交朋友,有古人之风,好读书,攻刻不倦。16岁,祖父去世,祖母令其放弃科举去习医,虽非其志向,但来厦仍以医术济人,前后20多年,救人无数。只要有人求医,不管是严寒酷暑,或是风雨夜晚,都徒步前往施诊,遇贫者尤加体恤,赠送药饵,不索酬金。他的医德在鹭岛中受到称赞。有子5人,次子步蟾,光绪五年(1879年)……[详细]
  李廷钰(1791~1861年),字润堂,号鹤樵,同安县人。承袭养父李长庚封爵,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补二等侍卫。道光四年(1824年)授江西南昌城守营副将,后历任署九江、南赣、广东、江南狼山等镇总兵、浙江提督。任内造船练兵,积极加强抗英海防建设,并建议海防章程数十款,为朝廷所重视。旋因“巡洋稍缓”被撤职回里,移居泉州闭门读书,校订古代文集多种。太平天国起义时,被起用协助泉州团练。咸丰三年(1……[详细]
  邱良功(1769~1817年),字玉韫,号琢斋,同安县人。弱冠从军,初随金门镇总兵李芳国率舟师出洋追捕骚扰闽粤海面的安南夷艇,以军功累官外委、把总。自清嘉庆元年至三年(1796~1798年),他先后击败几股海上武装势力,补千总之职。嘉庆四年秋,提升为守备,嗣再升任游击、参将、副将。自嘉庆七年起,他一直是浙江提督李长庚的得力部将,屡与以蔡牵、朱罸为首的海上反清武装势力交锋。嘉庆十一年,攻破蔡牵在台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