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查询网

首页 > 地方人物 > 上海 > 崇明历史人物介绍3

崇明历史人物介绍3

更新时间:2023-12-30

  王清穆 (1860—1941) 王清穆,字希林,号丹揆、农隐老人。先祖于乾隆中从南京随宦迁至本县,居城内。1883年(清光绪十四年)王清穆中举人。两年后得进士,在户部任职。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在译署兼职。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任外务部官员。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任商部左丞,次年奉命考察东南7省商务,支持华侨于广东筑新宁铁路。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王代理商部高等实业……[详细]
   徐不更 (1862—1939) 徐不更,名成棋,字引恬,号伯庚,侯家镇人,是本县第一所女子学校——尚志女校的创始人。 徐不更清时为县庠生。清末废科举办学堂,徐崇尚新学,热心于女子教育,1906年于县城首创尚志女塾。该校注重文化、道德、职业教育,旨在增强女子自立能力。女学兴办之初,保守势力群起反对。建校5年,徐被控10次,乃愤而将其号伯庚改为不更,以示兴办女学之志不改。并于1908年9……[详细]
  曹炳麟 (1872—1938) 曹炳麟,字吟秋,号钝吟、钝翁,六不居士,城内人。早年丧父,靠母亲龚氏抚养长大。二十岁时为县学学生。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曹由乡试而中举。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任安徽知县候补职。曹莅任后,细心考察财政,凡急办之事,必一一整理上报,颇得上司赞赏。1909年(清宣统元年),曹奉命前往宣城办案,他深入调查,终使多年悬案大白。辛亥革命后,曹炳麟返崇,一度辅……[详细]
  王贯一 (1910—1933) 王贯一又名王远到、王政,界排镇人。1927年夏,王考入第一军交通教练所铁路科学习。毕业后,插入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科二年级学习。1929年冬毕业,分配在教导第一师任少尉排长。1930年春,在归德参加讨伐冯玉祥之役后辞职归里。回县后,由国民党县党部和教育局保送至江苏省党部举办的童子军教练所学习。毕业后即任崇明县立中学童子军教练,不久兼任大通纱厂工会指导员。是年冬,……[详细]
  苏人全(1871—1932) 苏人全,原名苏云章,字稚卿,号亦髯,本县著名书画家,居县城庙弄。 苏人全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笔下山水布局隽雅,气韵跌宕;人物形神兼备,勾勒刚劲;花鸟禽兽栩栩如生。其作品曾参加岭南派“天马画会”展览。1915年所画“春郊试马图”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 苏又擅金石书法,尤工行书。1919年曾为鳌山公园题写清远堂匾额。所作字画,落款多……[详细]
  王春林 (1861—1929) 王春林,字蓉清,号海滨居士,排衙镇人,清末秀才。1913年曾任县政府第三科(教育科科长)。1918年8月王在县城东门外李凤苞宅创办崇明县甲种师范(劳苦师范),收贫苦子弟入学。王春林在学校传播进步思想,引导学生追求真理与光明,还要求学生适当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25年,王与蔡申甫筹备成立国民党崇明县党部,并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监察委员。王热情拥护孙中山关于“联俄、……[详细]
  祝燮纲 (1879—1928) 祝燮纲,字佐平,城内人。出身望族,一身兼祧三支。清末,西方文化渐入我国,祝一心追求学问,除披览经、史、子、集等古籍外,还阅读外国译著,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1918年,祝有感于“欧美各邦,图书馆遍于都邑”,为“启沃民智”,“颉颃欧美,陶铸人才”,捐置书籍3万卷和家宅l所,创办崇明私立第一图书馆,自任馆长,并将家田数顷拨作图书馆的基金,约万余银元。1919年续修县……[详细]
  沈应时 (1894—1926) 沈应时,字存中,城内北转河沿人,为明沈廷扬十世孙。沈6岁丧父,无伯叔兄弟,家境清寒,由母亲抚养成人。 清末内政不修,外患频仍。沈以为“非学陆军,毋以储为国家有用之才”,遂考入江苏陆军小学。辛亥革命后学校停办,沈回沪,先后入南洋公学、龙门师范就读。毕业后,一度任教于本县贫民学校。沈系同盟会会员。袁世凯专权后,他联络革命党人,共谋讨袁大计,失败后沈革命热忱未……[详细]
  显荫 (1900—1925) 显荫俗姓宋,名向义,祖籍江苏省海门县。1911年随父迁居本县陈家镇,就读于表东初等小学。后入堡镇第四高等小学,因家贫辍学,任丰乐乡国民小学教员。未几,投汲浜广福寺新慧法师门下,潜心佛学。年余后,经邑人王春林介绍,于1918年12月投宁波观宗寺长老谛闲法师门下,受名显荫。谛闲对显荫十分器重,一年未满,即为之授戒。此后,谛闲去杭州、上海、芜湖等地讲经,必携显荫同往。……[详细]
  沈秀之 (1842—1913) 沈秀之,又名沈根郎,港沿镇人,出身农家,是民国初期堡镇地区抗盐税、打盐行的乡民-的领导者。 沈秀之善武术,尤娴刀法,曾收徒授艺。亦擅伤科,兼晓外科、喉科,行医乡里。沈秉性刚直,疾恶如仇,好扶弱抗强,助贫济急,颇受乡民敬重。 清末民初,本县官府以盐税抵外债,设盐局,严禁私人煮盐,强销高价浙盐。盐栈以次充好,任意抬价,致使盐价暴涨。1913年4月下旬,……[详细]
   李凤苞 (1834—1887) 李凤苞,字海客,号丹崖,城桥镇人。李少年聪慧,长大后通晓天文历算、地理、兵法,旁及音韵、金石、风角、壬遁、医药、卜筮、诗文、篆隶、绘画等。清同治初年,部檄绘制《江苏舆图》,李遍历四境,丈田数,测海程,定经纬,明界线,仅半年即用准望法精确绘成《崇明图》上送。巡抚丁日昌甚器重,荐于总督、大学士曾国藩。曾奇其才,令李查勘-外海各岛沙线,筹设海防。李又至上海,与熟悉……[详细]
陆廷珍 [] (?~1884)
  陆廷珍 (?—1884) 陆廷珍,字子贤,陈家镇乡人,著名中医。陆强闻博记,潜心钻研医道,尤重医学理论。陆积数十年临症经验,著有《六因条辨》3册。该书对所见时症的脉象、病原、用药等分别条陈缕析,既佐以古贤论述、又陈明自己见解,由浅入深,言简意赅,深受各地同行赞誉。1981年,山东医学院再版该书,列为学生必读医著。 陆廷珍崇尚医德,凡请出诊,无论昼夜、远近,随叫随到。遇有贫者,常以药费相……[详细]
  朱惠萍 (1918—1947) 朱惠萍,女,原名朱桂新,新民乡人。朱童年学纺纱,参加田间劳动,养成了吃苦耐劳、忠厚朴实的品德。1938年崇明沦陷后,日军在朱惠萍的家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她家仅有的几间房屋也被烧毁。日本侵略军的罪行,激起她强烈的民族仇恨。1939年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人员经常在朱惠萍家乡一带活动,她的丈夫已参加中共地下党,以办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朱惠萍积极协助……[详细]
   沈鼎法 (1906—1949) 沈鼎法,又名沈志明,大同乡人。1927年2月去汉口农民讲习所党务训练班学习,同年在汉口参加中国共产党。沈回崇后,在浜镇龙王庙创办大同中学,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28年5月被捕。1930年出狱后-,就读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文史系。毕业后在瞿犊任校长的振德中学以及民华职业学校任职。后同瞿犊一起去启东、海门组织抗日游击队。1937年10月,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详细]
  张丕烈 (1898—1950) 张丕烈,号伟军,1898年出生于北义乡(今港东乡)一个小康农家。张在上海龙门师范毕业后以教书谋生。后经同乡介绍到轮船上当练习生,开始航海生涯。他用心学习航海知识,受到船长器重,得到提拔。抗战爆发时,张是招商局庆宁轮船长。当时,国民政府命招商局诸轮由沪西撤,并沉船于汉口马当一线,以阻止日军顺江西进。张率轮沉船后流落上海。他目睹日军横行肆虐,深感-之痛,发誓不为日……[详细]
  沈志高 (1947—1971) 沈志高,又名沈士新,竖河乡人、高小毕业后务农,曾先后担任生产队会计、民兵排长。1965年加入共青团。沈任生产队会计时,工作认真,一次年终结算,为核清帐上8分钱差错,竟连熬4个夜晚。1969年2月,沈到堡镇商店井冈山门市部当合同工。他热情接待顾客,处处为顾客着想。一次,店内刚售完10余台缝纫机,上级部门通知原机头错发,需要调换。沈不厌其烦,逐一查询买缝纫机顾客的……[详细]
  施水平 (1957—1979) 施水平,城桥乡运粮大队队长,共青团员。施勤奋好学。1972年初中毕业后,积极参加农业劳动。12月,施水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施刻苦钻研军事技术,成为连队的射击能手。他以雷锋为榜样,争做好事,任劳任怨,埋头苦干。1979年1月加入共青团。同年,施水平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3月12日,在攻打高平的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22岁。牺牲后,所在部队领导机关给他追记三……[详细]
  黄圣昌 (1953—1979) 黄圣昌,竖河乡人,1971年迁居老鼠沙。1973年加入共青团。1974年起,在新建供销社做临时工、合同工、商店代购代销员。1979年 11月16日深夜,3名歹徒携带凶器,越墙潜入新建供销社江口分店后院,切断电源,橇窗抢劫。正在店内值班的黄圣昌闻声急起,刚拉开门闩,歹徒一涌而入。黄拦腰抱住一名歹徒,大喊:“捉强盗!”歹徒用三角刮刀狠戳黄腹部。黄忍痛继续与罪犯搏斗……[详细]
  秦约 秦约,字文仲,元明间本县人。秦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善于集诸家之长。其诗文风格豪放,意境开阔。元至正年间,秦为崇明德州学教授。明洪武初,应博学科考试,任礼部侍郎。未久,因母亲年老请归故里。后又应诏进京,被推举为代理县官。秦约上 书请求恢复书院、书堂、义学。1370年(明洪武三年),秦将《崇明州志》进呈朝廷。不久皇帝以为秦约年老,不能胜任繁重事务,授命他担任溧阳县教谕。御史(官名)练则成、……[详细]
  施珽 施珽,本县西沙人,著名的抗倭义士。施为人慷慨,重义气,颇有胆略,县里有了大事,县知事总要同他商量。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倭寇犯境,烧杀虏掠。施义愤填膺,不顾年事已高,担任守乡卫士的重任,挑选勇猛强壮的乡丁,组成队伍,奔赴抗倭战场。战斗中,施 带领的队伍勇猛善战,屡克强敌,使倭寇丧胆。百姓称这支部队为“耆民兵”。一次,倭寇侵占南沙,施闻讯后,立即率领千名士兵火速前往增援。倭寇首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