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查询网

首页 > 地方人物 > 陕西 > 商洛历史人物介绍8

商洛历史人物介绍8

更新时间:2023-12-30

  田紫荣(1899~1951),字荆瑞,商南县试马镇大坪村人。小学毕业后,即考入陕西省甲种农业学校学习。修业未满,又考取北京国际大学。民国十六年(1927)秋又由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毕业,自此回到家乡,20余年来跻身于学界、政界,成为商南县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上层人物。田紫荣在教育界先后任商南县职业学校教员、校长,女子小学、民众小学校长,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初级中学校长等职。在政界历任商南县西区(永青)区长,……[详细]
   陈烈芳(1906~1967年),商南县水沟乡耀岭河村人,幼年时跟随祖父陈光耀学医,经祖传家教,青年时代的陈烈芳逐渐通晓医理,19岁时祖父和父亲先后逝世,他即担起家庭重担,白天铸锅为主,夜间研读医书,对医学家张仲景论著钻研颇精,行医数十年以“经方”而得名。陈对伤寒时热等病有专长,赵川、湘河、县城慕名求医者纷至沓来,在毗邻的淅川、西、郧县亦有影响。每到一处行医,闻名者均上门求治,30岁时已名噪一时。……[详细]
  桂先亭(1910~1963),龙窝乡油房岭村人,17岁自学中医,23岁开始为人治病,后经张士先(其岳父,曾在河南开封市挂牌行医)指点熟读《伤寒论》。长于内科、妇科,尤精于瘟病。1951年参加商南县卫生协会,并被选为理事。1954年曾在陕西省中医孝校学习半年。1956年任县医院中医师,当年献出祖传秘方蛇咬草药方。1956年被评为陕西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并获得省级乙等奖。……[详细]
  贺秉璜(1873~1941),富水街人,光绪年间秀才,民国初曾任县议员国会督察员,以后淡泊功名,弃儒习医,长于内科,向以诊病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讲求实效,不乱投贵重药品。家中开一中药铺,药品炮制,质地纯好,每年端阳节前,检修药橱,见有变质发霉药物,当众销毁。贺秉璜为人耿直,医德高尚且乐善好施。自己座堂行医,但不强求病人专买本店药物,贫苦农民,看病无钱者,照常治病、用药,欠药帐3年者,当面毁……[详细]
  吕庆华(1885.12.21~1963.11.3),商南县曹营乡火神庙村人,著名的汉调二簧演员。他擅长大花脸行当,嗓音宏亮浑厚,身架大方脱洒,吐字清润,表演逼真,饮誉商洛以及鄂、豫毗县。吕庆华12岁入龙驹寨“广易社”学艺,排行为“庆”字辈。两年以后,离开广易社去河南朱阳关师从王小黑、习演生末。不久改学大花脸。从此时起,经过数年勤学苦练,又得名师传授,博采众长,20岁后已成为出类拔萃的花脸演员。他所……[详细]
  贺则章(1915.7~1980.7),字乙峰,商南县富水镇人,出身医世之家,自幼热爱医学。青年时参加国民革命军,赴上海抗日,后被保送去军医教育班学习西医两年,毕业后任上尉军医。1942年辞退覃职回到富水镇开设“惠康诊所”,为方圆百十里患者治病。贺则章1954年在县医院担任住院医生,医疗中对一些用西医疗治方法不能解决的病情,他积极探索,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并且取得显著疗效。在学术上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详细]
  吴文卿(1895~1957),原籍河南方城平高台人,高师文化程度,系祖传七世中医。吴原为冯玉祥国民党军军医,民国十八年(1929)随军至商南县,离开军队开设中医诊所,自此居住商南,为群众治病一生。吴文卿勤奋好学,钻研医学经典不倦,尤通《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本草纲目》,又多方寻师访友,进行学术交流。向弟子传授医术时,悉心教诲,从不保守,被同行誉为中医教授。他治病向以四诊合参,辨证……[详细]
  刘宗茂(1897~1966),字竹轩,商南县试马街人。20岁时攻读医学,以自学为主,后又拜能者为师,一生以阅读《医宗金鉴》为主,熟读原文,对各科重点章节能琅琅背诵,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掌握了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一定规律。40年代曾在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泰和堂任坐堂医生。时疫流行,刘宗茂以临床经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运用小柴胡汤、藿香正气散、五积散三方精心化裁,进行医治,疗效突出,治好许多就诊病人……[详细]
  吴承鼎(1915~1967),商南县试马镇红庙村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毕业于商南县南街小学,随即任红庙短期小学教师。自此,开始了他终生从事的教育生涯。民国三十年(1941)在郭家垭初小任教时,加入国民党。民国三十七年(1948)8月20日在国民党商南县政府召开的“戡乱救国”大会上,吴承鼎登台讲演,揭露国民党-打内战的阴谋。又列举拉兵派款,人民不堪其苦的事实,被国民党县党部当场扣押,以“异党-……[详细]
  袁海青(1908~1977),又名保熙,排行为二,中等身材,微胖。商南县城内东街人。民 国二十一年(1932)由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建国前曾任小学教员、小学校长、中学教员、保合乡(今张家岗乡)乡长、赵川仓库管理员等职。民国三十六年(1947)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曾与中共商南县委书记董巩多次接触,读了许多进步书籍,思想开放明朗。同年7月,曾向解放军提供国民党武装人员逃匿情况,使之得以全部歼灭。……[详细]
  傅杰三(1898~1968.9.10),名英才,字杰三,商南县白玉区毕家湾水沟村人。民国十四年(1925)毕业于北京平民大学预料,时值军阀混战,兵匪祸结,其家产也遭到破坏,因之他无意继续求学,也不愿从事政治活动,回到家乡办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年(1931),傅杰三受张德彦等人影响,在毕家湾、寺湾办起“同善社”,吸收当地各界人士入社,通过同善社,傅结识了山阳爱国人士屈世准,中共商洛游击队负责人谭道鹏,……[详细]
  李蔚亭(1884.11.3~1958.4.8),名焕文,以字行。商南县柳树湾司法沟人。民国四年(1915),由陕西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毕业,先后充任镇安县高等小学校、汉中师范学校教员。民国八年(1919)至民国十二年(1923)被推为陕西省议会议员。其间曾参与《商南县志》编撰工作;民国三年(1914)任河南省郑州县政府交际员,民国十五年(1926),任冯玉祥部队独立七十师司令部军法官、军法处长。民国……[详细]
  赵岱青(1909~1966),商南县城关后营人,赵希愚胞兄。体高,较胖,家世耕读。民国十一年(1922)秋考入西安第一师范。民国十三年(1924)秋插入成德中学。民国十五年(1926)因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阻隔不能返校,嗣后辗转至上海,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民国十六年(1927)秋,又转入西安中山大学政经系,民国十八年(1929)毕业。民国十九年(1930)冬,任陕西警备师第一旅上尉书记。民……[详细]
  杨国才(1963.11~1986.6.7),商南县富水镇谢家店人。1982年11月入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十一师二团三营炮兵-士。1984年9月入团,1985年9月,杨国才所在部队奉-命令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斗。1986年6月7日晚,在反敌偷袭战斗中,杨国才3处受伤,但仍一人坚守哨位,战斗20多分钟,毙敌3名,伤敌3名。第二次上哨位时,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实现了他“生为祖国生……[详细]
  胡金声(1914~1991),曾用名雷震。商南县五里铺乡桦栗树人。读过一年书,当过佣人、农民。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当地保甲任班长、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日、压榨人民的行径,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2月26日,他联络沐河、张家岗、三角池、索峪河、清油河等地青年学生、农民80多人,在沐河保,警备班长桂连三的帮助下,捣毁了沐河联保处,打死联保主任和县督察员,解除了3个警备班的武装……[详细]
  常玉珍(1913.3~1948.10.2),家住商南县富水界牌。娘家住县城后营,解放战争时期商南籍女烈士。富水界牌,地处陕西、河南交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此积极开展工作,常玉珍受其影响,民国三十二年(1943)5月投身革命队伍,随即成为共产党游击队地下秘密联络员。她的公开职业是界牌饭店老板,探听情况,传递消息,接送过往革命人士,其家庭成为共产党游击队的秘密联络交通站。民国三十六年(19……[详细]
  田发祥(1917~1987),商南县青山乡白庙霸王沟人。长相精瘦,行动利索,人戏称“孙猴子”。幼年父母双亡,生活贫苦,靠野菜、讨饭度日。民国三十七年(1948),陈赓兵团四纵队十二旅,由河南转战至陕西赵川,田发祥为解放军工作队送信、带路、送粮。1949年10月,河南淅川罪大恶极的匪首杨家会被击溃后,只身逃匿商南。田发祥时任农会组长,在丹江渡船上看到捉拿杨家会的布告,随即集合民兵,日查夜访,一天夜里……[详细]
  梅光华(1915.3~1976.9)。商南县永青区两岔河人,雇农出身,身材稍低而精干,父母亲过早去世,梅在青少年时代生活贫苦,讨过饭,给地主放过牛。民国二十三年(1934)红二十五军来到商南县两岔河,梅光华积极报名参军,开始了革命生涯。民国二十六年(1937)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副班长、班长、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团部侦察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民国三十五年(1946)在新四军十五……[详细]
  赵希愚(1915~1967),曾用名赵希育、赵敏之、郝浩、朱逸民,商南县城后营人。体微胖,深度近视。民国十九年(1930)考入西安中山学校,阅读进步书刊,参加进步活动,其间祖父与父亲因与国民县政府官员不睦,官方以通匪罪将其同时杀害。激起他对国民党腐朽统治的憎恨,对光明的向往。民国二十一年(1932)9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任支部组织委员,参与共青团陕西省委学生支部工作,11月任团省委宣传部长……[详细]
  朱谦益(生卒不详),商南县龙窝乡油房岭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贡员。年轻时曾在河南淅川荆紫关经商致富。为栽培后人,在家乡窑沟口修建私塾1座,取名“谦益书斋”,延聘名师给孩子授课。为使家乡子弟都能入学读书,捐粮20石,在油房岭办起第一所义学,贫寒人家子弟尽其收纳。乡人为表其德,联名赠他以“义敦乡校”匾额。光绪年间,朱谦益为解决商南秀才、举人赴试盘费不足问题,特花白银2000两,在三角池枣园一带购……[详细]